2022年第1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22-11-15
  

专题讨论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基本原理及免疫有效性
  罗凌霄;丛青;  2022,38(11):801-804
<正>子宫颈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第4位,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但也是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癌症。绝大多数子宫颈癌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持续感染引起。除了子宫颈癌,阴道癌、外阴癌、肛门癌、阴茎癌、口咽癌等都与HPV相关。HPV是无包膜、双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属乳头瘤病毒科,目前已知的HPV基因型有200多种,
  摘要[603]  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全球策略及在真实世界的应用
  李明珠;魏丽惠;  2022,38(11):804-806
<正>从全球接种第一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至今,已近十六年的时间。HPV疫苗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已证实其在预防型别相关的HPV感染、下生殖道病变的发生方面是安全、有效的。RCT的优势在于在严格控制的医疗及伦理条件下开展试验,能够有效消除试验偏倚,具有较高的内部真实性,是建立药品初步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证据的基础。基于RCT研究数据,
  摘要[559]  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对已感染女性的保护
  王新宇;顾轩妍;  2022,38(11):806-808
<正>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重点是针对未暴露于疫苗相关HPV型别的女性,尤其是9~14岁的青少年女性。但是我国HPV疫苗上市较晚,2016年才获批进入。根据上海市2017~2019年HPV疫苗接种数据提示,HPV疫苗的首剂接种中位年龄为28岁,其中二价疫苗(吸附疫苗)、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分别为27岁、33岁和24岁[1]。我国城市和农村女性初次性行为中位年龄为22岁和21岁[2],因此,部分成年女性在第一次接种HPV疫苗时,
  摘要[489]  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对免疫低下人群的保护
  丁轶;李双;  2022,38(11):809-812
<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在女性生殖系统感染中极为常见,是子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外因。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相比,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高危型HPV感染更加普遍,合并感染的毒株类型更多。由于免疫功能被抑制,机体自发清除HPV能力较弱,导致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进而发展成癌前病变或癌症的风险增加。1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由于导致免疫功能减弱的原因不同,
  摘要[549]  PDF
HPV疫苗对子宫颈癌前病变治疗后人群的保护
  张梦培;尹如铁;  2022,38(11):813-815
<正>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亿女性确诊为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子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CIN 2+)。其治疗可采用消融治疗或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后者包括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1]。LEEP和CKC治疗后患者的复发风险低于消融治疗,但术后2年内仍有约15%(5%~25%)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2],如何降复发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494]  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单剂接种的探讨
  贺思易;张国楠;  2022,38(11):815-818
<正>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据统计,2020年全球女性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为13.3/10万[1]。同时,子宫颈癌也是唯一可以通过有效的疫苗和筛查来预防的癌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持续感染是到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约70%的子宫颈癌是由HPV16和18型导致的,因此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子宫颈癌发生的关键,是子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摘要[529]  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不良事件及处理
  赵勇;王祎祎;李壮;宋坤;  2022,38(11):818-820
<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普遍开展接种,本文主要针对HPV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推动HPV疫苗的规范接种。1疫苗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疫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AE)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疫苗接种有因果关系。
  摘要[509]  PDF
治疗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展望
  高杭静;蔡良知;孙蓬明;  2022,38(11):820-823
<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 HR-HPV)的持续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已经感染HPV的女性无明显疗效。且由于各国之间提供的资源不均衡,发展中国家HPV预防性疫苗接种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于大量在这类低接种率国家中已经感染HPV的妇女和发生子宫颈病变的女性,治疗性HPV疫苗存在巨大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511]  PDF

临床病案讨论

不规则阴道流血20天,发现子宫颈异常1周
  杨亚男;陆伶佳;李阳;王芬芬;陈亚侠;  2022,38(11):824-826
<正>1病历摘要患者,36岁,因阴道流血20天,发现子宫颈异常1周,于2022年5月22日于本院住院治疗。2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少,呈鲜红色,无腹痛、腹胀,无尿频、尿急,无腰痛,7天前因症状无好转,遂于当地医院就诊,妇科检查子宫颈中度糜烂,三合诊子宫颈呈桶状,触及直径约4 cm质硬肿块,行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示:(子宫颈3、9点)慢性炎伴间质局灶腺体增生异型增生;(子宫颈6、12点)浸润性腺癌;
  摘要[541]  PDF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解读
  李双;孔北华;  2022,38(11):827-831
<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接种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2021年,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与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组织专家联合制定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1](简称HPV临床应用共识)。该共识涵盖了HPV及疫苗介绍、HPV疫苗接种人群的选择和不同推荐级别和接种时机(尤其高危、特殊人群)、不良反应(AR)和不良事件(AE)及其处理、注意事项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对备受关注点的热点进行解读和背景分析。
  摘要[490]  PDF
2021年ISSH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指南解读
  唐瑶;顾蔚蓉;李笑天;  2022,38(11):832-838
<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全球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国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ISSHP)通过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预测、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该指南在2018年版本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更新,指南撰写根据遵循推荐分级、评估、制定和评价工作组的评价标准进行修订[3]。
  摘要[563]  PDF

综述与讲座

输卵管功能损伤因素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吴亚玲;王世宣;张金金;  2022,38(11):839-843
健康完整的输卵管环境对于精子迁移、卵子拾取和(或)运输、受精、着床前胚胎发育和胚胎运输到子宫至关重要。目前认为,输卵管结构和功能损伤是导致输卵管妊娠和输卵管性不孕的重要原因。因而,明确输卵管的损伤因素和分子机制是防治输卵管相关疾病,尤其是输卵管妊娠和输卵管性不孕的前提。研究发现,输卵管结构和功能可受到年龄、感染、盆腔疾病、医疗、环境、行为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导致输卵管炎症、积水、堵塞、通而不畅、粘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本文对导致输卵管功能损伤的各种因素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总结体内外因素如何通过激活氧化应激、炎症、纤维化、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等信号通路,诱导输卵管内上皮细胞结构紊乱、纤毛细胞数量和质量下降、肌层收缩活性和频率减弱,最终导致输卵管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输卵管功能保护和女性生育力提升提供防护策略和研究思路。
  摘要[504]  PDF
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进展
  慈沁雨;毛林;张燕;  2022,38(11):844-847
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PVMM)起源于黑色素母细胞,是一种发病率低但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一旦罹患,因其具有起病隐匿、误诊率高、恶性程度大、易转移、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对患者身心伤害极大。PVMM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流血及异常分泌物;诊断主要使用免疫组化检查及病理切片检查;早期患者首选手术治疗,而晚期患者首选包括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本文通过复习国内外PVMM的病例文献报道及其他最新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最新诊断方式及可能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总结及分析,以期寻找未来可能的主流诊治方案。
  摘要[501]  PDF

论著与临床

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杨艳;胡昌猛;俞彩仙;江晓霞;吴琳;李政;  2022,38(11):848-852
目的:探讨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诊断为子宫颈腺癌的11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Silva分型系统对子宫颈腺癌进行分型,分析不同Silva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差异。结果:(1)114例子宫颈腺癌患者中,Silva A型51例(44.7%);Silva B型36例(31.6%);Silva C型27例(23.7%)。(2)不同Silva分型患者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va C型患者术后更倾向于接受术后放化疗(P<0.05)。不同Silva分型间淋巴转移、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ilva A、B、C型子宫颈腺癌患者间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Silva A、B、C型子宫颈腺癌患者间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Silva C型患者的死亡率较高。结论:Silva分型系统应用于子宫颈腺癌,对患者的术后治疗和预测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对子宫颈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做出指导。
  摘要[731]  PDF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
  周平平;王燕;韩璐;严新彦;魏万玉;蒲巍林;  2022,38(11):853-856
目的:探讨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泌尿科因POPⅢ~Ⅳ度行阴道封闭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10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SUI的影响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术后新发SUI 22例(21.15%,22/104)(术后新发SUI组)。术后无新发SUI组与术后新发SUI组在高血压病史、术前Aa值、术前尿动力学检查(UDS)膀胱出口梗阻、术前隐匿性尿失禁(OSU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重度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病史(OR 4.085,95%CI 1.149~14.522,P=0.030)、术前Aa值高(OR 1.933,95%CI 1.159~3.222,P=0.012)、术前UDS膀胱出口梗阻(OR 4.439,95%CI 1.220~16.151,P=0.024)、术前UDS示OSUI(OR 4.565,95%CI 1.304~15.977,P=0.018)。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术前Aa值高、术前UDS膀胱出口梗阻、术前UDS-OSUI是重度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有此类高危因素的POP患者,术前综合评估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必要时术中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
  摘要[520]  PDF
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关小米;韩笑笑;刘丽雅;胡庆红;韩丽萍;  2022,38(11):857-862
目的:评价子宫颈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HGNECC)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和病理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2例HGNE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72例HGNEC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6.5岁(24~71岁),临床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接触性出血为主(86.1%,62/72),免疫组化标志物阳性表达率分别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81.9%(59/72)、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87.5%(63/72)、突触素(Syn)79.2%(57/72)、嗜铬粒蛋白A(CgA)52.8%(38/72),Ki-67阳性率为100%,其中Ki-67≥55%者占76.4%(55/72);(2)生存及复发情况: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5个月(1~10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42个月(2~11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8例,复发或转移者27例,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9%和5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年分期≥ⅠB3期、淋巴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病灶中单纯HGNECC癌成分、宫旁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CgA阳性及Ki-67≥55%是影响HGNE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4)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ⅠB3期、淋巴结阳性及CgA阳性是影响HGNECC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而FIGO分期≥ⅠB3期、淋巴结阳性及Ki-67≥55%是影响HGNE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HGNE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接触性出血,易发生复发及转移,预后较差。FIGO分期≥ⅠB3期及淋巴结阳性是影响HGNE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gA及Ki-67是HGNECC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或可成为HGNECC预后评估的有效标志物。
  摘要[472]  PDF
足月单胎初产妇活跃期头位难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刘艳清;龚清泉;袁玉红;胡静;田小兵;石琪;  2022,38(11):863-867
目的:探索足月单胎初产妇活跃期头位难产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经阴道试产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发生活跃期头位难产为病例组,阴道顺娩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产程中的情况先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活跃期头位难产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等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利用Bootstrap重复取样的方法(取样次数1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最后利用R统计软件构建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1)共纳入1600例初产妇,病例组143例(8.94%),对照组1457例(91.06%)。(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产前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胎儿腹围>350 mm、进入活跃期先露位置≤-1 cm、进入活跃期胎方位为非枕前位以及子宫颈水肿是活跃期头位难产的危险因素。(3)将危险因素纳入建立活跃期头位难产的预测模型及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 0.913~0.961),最佳临界风险为6.49%,此时敏感度为0.909,特异度为0.844。结论:产前BMI>25.0 kg/m~2、胎儿腹围>350 mm、进入活跃期先露位置≤-1 cm、进入活跃期胎方位为非枕前位以及子宫颈水肿的经阴道试产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易发生活跃期头位难产。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可用于指导临床医生对于高风险产妇的早期识别,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可变的分娩因素,预防活跃期头位难产的发生。
  摘要[523]  PDF
子宫颈腺癌患者总生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冯逸凡;苗福路;伍曙薇;李雨洋;李敏;  2022,38(11):868-873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颈腺癌(ECA)患者总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ECA患者总生存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检索SEER数据库中2004~2015年的子宫颈癌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模型组中ECA患者5952例及子宫颈鳞癌(CSCC)患者1559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1配对(各494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CA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ECA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基于Cox回归模型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CA患者共122例进行验证,通过ECA患者模型组(5952例)和验证组(122例)验证的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ECA是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183,95%CI 1.096~1.277,P<0.001),其发病占比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2)年龄、种族、婚姻状况、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分期、手术、放疗和化疗均是影响ECA预后的影响因素。(3)列线图的模型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及验证组的C指数分别为0.863、0.761及0.792,均大于0.750。列线图模型组的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7、0.902、0.886,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72、0.739、0.870。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在较宽的阈值概率范围内,列线图的净收益大于FIGO分期预测模型。结论:对影响ECA总生存的9个独立预后因素经过内外部验证,建立的ECA总生存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586]  PDF
多胎妊娠药物选择性减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赵和永;侯海燕;路雪;吴卫卫;连岩;王谢桐;  2022,38(11):874-878
目的:分析年龄、减胎孕周、减胎数量、保留胎儿数量对多胎妊娠药物选择性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于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行多胎妊娠药物选择性减胎术的患者416例,随访至本次妊娠结束,其中流产28例,早产114例,足月产27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年龄、减胎孕周、被减胎儿数量、保留胎儿数量与不良妊娠结局(早产及流产)的关系;并对孕周<34周早产组(41例)与孕周≥34周早产组(73例)在以上相关因素中的发生占比进行比较。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行药物选择性减胎术时保留不同胎儿数量的孕妇,术后流产率、早产率及足月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胎时孕妇年龄、减胎孕周和被减胎数量不同,术后孕妇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减胎时年龄、减胎孕周和保留胎儿数量对术后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有影响,其中年龄≥40岁、减胎孕周≥14周和保留胎儿数量≥2胎是减胎术后发生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年龄30~35岁、年龄≥40岁和保留胎儿数量≥2胎是减胎术后导致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3)孕周<34周与孕周≥34周早产孕妇间不同年龄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孕周<34周孕妇中年龄<30岁的占比(56.1%)高于孕周≥34周孕妇(32.9%)。结论:被减胎儿数量不是减胎术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术前的评估指标更应该关注孕妇年龄、减胎时孕周、保留胎儿的数量;年龄<30岁的患者行多胎妊娠药物选择性减胎术应尽量避免早期早产的发生。
  摘要[482]  PDF

短篇报道

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发复发性流产治疗后成功足月分娩1例
  张华坤;姚吉龙;刘庆芝;  2022,38(11):879-880
<正>1病例报告患者,30岁,已婚,因反复自然流产4年,发现血小板增多1年于2017年6月10日就诊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综合门诊。患者G6P1,2010年自然妊娠,顺产分娩1女婴体健。4年前备孕至今反复自然流产5次,均发生于早期妊娠。1年前(2016年5月)因反复自然流产3次在外院就诊,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PLT)893×10~9/L,无其他明显症状。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复发性流产(RSA)。
  摘要[566]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