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21-07-15
  

专题讨论

非孕激素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
  曹冬焱;  2021,37(7):481-483
<正>年轻尚未生育的女性罹患子宫内膜癌并不少见,在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升高和发病年龄年轻化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年轻女性对长期的异常子宫出血会导致癌变缺乏认识,仅认为是"月经失调",很少能做到正规就诊和坚持治疗,从青春期到育龄期几年长期反复的缺乏周期性孕激素撤退的子宫内膜发生癌变;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的"小胖子"越来越多,高脂饮食和运动不够等不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年轻的肥胖女性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引发生殖内分泌紊乱,
  摘要[1173]  PDF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非适应证患者治疗的探索
  陈思敬;郑莹;  2021,37(7):483-485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发于绝经后女性,包括子宫切除在内的全面分期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EC患者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个体化的治疗从保留生命到保留生理乃至保留生育的目标不断提高。目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已成为E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 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适应证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既保留了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
  摘要[1070]  PDF
宫腔镜下全面评估和病灶去除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中的价值
  张宏伟;陈晓军;  2021,37(7):486-488
<正>宫腔内多部位、多灶性病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药物或机械方法全面抑制病灶增殖或去除病灶是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完全缓解率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作为承担胚胎种植和发育重要功能的器官,在子宫内膜癌治疗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是改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完全缓解后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如何平衡去除子宫内膜病灶和保护正常子宫内膜功能之间的矛盾是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重要课题。
  摘要[1081]  PDF
多学科协作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贺淼;王建六;  2021,37(7):488-491
<正>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领域步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创新,新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医师对不同疾病的认知进一步扩展,现代医学专业也随着知识的扩容逐步细致划分,这一方面有利于专科医生对本领域知识的深入研究,提高专业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医生对非己专业疾病诊治进展的了解,从而缺乏对患者系统评估和管理的能力。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患者临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摘要[1103]  PDF
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叶芷君;宁刚;  2021,37(7):492-494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我国常见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E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子宫、双附件切除及选择性盆/腹腔淋巴结清除。但EC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育龄期妇女,部分患者有生育要求。目前绝大多数指南或专家共识认为:患者年龄≤40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为IA期,肿瘤仅侵犯子宫内膜,未侵犯结合带或其他器官、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级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1期),
  摘要[1188]  PDF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精准病理学评估和评价
  杨开选;唐霄;  2021,37(7):495-497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子宫颈癌,并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年轻的EC患者达7.1%[1]。标准的手术治疗对于年轻的EC患者意味着丧失生育能力,因此对于年轻未育的早期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影响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临床治疗涉及EC的病理学相关因素包括组织学类型、分级、有无肌层浸润、脉管侵犯、雌孕激素受体表达、
  摘要[1039]  PDF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相关辅助生殖技术
  常亚杰;梁晓燕;  2021,37(7):497-500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指子宫内膜上皮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EC年轻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约有7%~8%的EC发生在育龄期女性[1]。同时,随着我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和女性生育计划推迟,约70%年轻EC患者在确诊时尚未生育[2]。目前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对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早期EC年轻患者,经详细的病情告知及知情理解,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3,4]。
  摘要[1107]  PDF

临床病案讨论

不孕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6月
  刘舰鸿;陈思敬;杨帆;郑莹;彭芝兰;  2021,37(7):501-504
<正>1 病历摘要患者,25岁,因不孕1+年,阴道不规则流血6月,于2017年12月27日入我院。患者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1+年。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入院前23天于我院门诊就诊,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0.75 cm(单层),内膜回声极不均匀,其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内可见1.6 cm×1.1 cm×1.6 cm低回声区,其内探及血流信号,肌壁回声均匀。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因患者未生育,
  摘要[1116]  PDF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指南解析
  程傲霜;王东雁;林仲秋;  2021,37(7):505-509
<正>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具有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021年CA-Cancer J Clin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42万,居女性癌症第6位;中国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数为8万[1]。约25%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前女性,40岁以下的患者约占5%~10%[2~4]。大约75%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得到诊断,预后较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好。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具有为雌激素依赖型、
  摘要[1168]  PDF

综述与讲座

子宫颈环扎术的围术期管理
  颜妍;苑文军;刘铭;  2021,37(7):510-512
<正>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 CI)又称子宫颈口松弛症,指子宫颈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足月妊娠前出现进行性、无痛性子宫颈缩短、扩张,是造成反复孕中期流产及早产的原因之一[1]。子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 CC)最早由Shirodkar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治疗CI自发性早产的唯一有效术式[2]。由于CI是一种临床性诊断,缺乏诊断金标准,目前主要根据回顾性病史分析、
  摘要[1250]  PDF
子宫下段-子宫颈压迫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术中的应用
  金莹;魏素梅;唐冬梅;杨霄;  2021,37(7):513-516
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属于产科危重症,其可能导致产时大量出血,是产时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类患者剖宫产术中可能发生胎盘剥离面大量出血及难治性子宫颈出血,是术中止血的重点及难点。可采取的止血措施主要包括血管阻断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及宫腔填塞术三大类。其中的子宫压迫缝合术具有易于快速实施的优点,往往作为基础的手术止血方式,尤其子宫下段-子宫颈压迫缝合术近年来得到较多的研究,在剖宫产术中显示出较好的止血效果。本文回顾及总结了近十年来报道的子宫下段-子宫颈压迫缝合术,对其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各术式的止血特点、手术技巧及优缺点、多种术式及止血方法的综合应用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该类患者术中止血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1177]  PDF

论著与临床

类固醇生成因子-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基因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贾明珠;黄祯;蒋鹏;邓颖;丁珊珊;赖荔;胡琢瑛;  2021,37(7):517-52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亚硫酸氢测序、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EC患者的术后标本、30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基因的表达,分析SF-1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C组织中SF-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2)SF-1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分级和病理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和DNMT3b在E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4)EC组织中S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胞嘧啶百分比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2%vs 40.9%,P<0.05)。结论:EC组织中SF-1启动子呈低甲基化,SF-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SF-1蛋白异常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能促进EC的发生、发展
  摘要[1096]  PDF
精子DNA碎片对IVF-ET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王青欣;王迪;王霞;  2021,37(7):522-526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190对不孕症夫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法处理精子,检测处理前后的DNA碎片指数(DF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DFI预测IVF-ET受精率的阈值将患者分为高DFI组和低DFI组。比较两组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的助孕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1)DFI预测IVF受精的AUC为0.559(95%CI 0.501~0.61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阈值为25%。患者分为高DFI组[≥25%,59对夫妇(IVF 24对,ICSI 35对)]和低DFI组[<25%,131对夫妇(IVF101对,ICSI 30对)]。经过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后精子DFI显著降低(17.9%vs 1.9%,P<0.01)。(2)无论IVF还是ICSI周期,两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9.7±17.3)%vs (21.8±19.1)%,P<0.01;(28.5±18.3)%vs (13.6±10.9)%,P<0.01]。在IVF周期中,低DFI组受精率[(84.0±15.9)%]明显高于高DFI组[(76.3±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CSI周期中,两组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8±19.9)%vs(76.2±20.1)%,P>0.05]。(3)两组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DFI患者的精子活力明显降低,密度梯度洗涤及上游后可显著降低精子DFI。高DFI患者可通过ICSI提高受精率,但是DFI对于IVF/ICSI胚胎发育以及临床结局没有预测价值。
  摘要[1171]  PDF
孕妇血清皮质醇与足月分娩启动的相关性研究
  伍怡;柴语鹃;董晓静;  2021,37(7):527-530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足月分娩临产启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规律产前检查并于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待产组71例)、足月妊娠先兆临产(先兆临产组30例)及临产孕妇(临产组30例),及同时间段正常体检的同年龄段、育龄期非孕女性(对照组6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子点免疫层析法测定并比较其血清皮质醇;采用Spearman对先兆临产孕妇血清皮质醇与临产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阴道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血清皮质醇预测临产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待产组、先兆临产组及临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分别为68(44,96)μg/L、164(144,196)μg/L、190(150,210)μg/L、480(396,600)μg/L,其中,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临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待产组和先兆临床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临产组孕妇血清皮质醇浓度与采血至临产时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19,P=0.925)。当孕妇血清皮质醇浓度>254μg/L时,判断其临产的特异度为96.7%,敏感度为90.0%。结论:足月待产组孕妇血清皮质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非孕妇女,临产后孕妇血清皮质醇迅速升高,有望成为判断临产的快速诊断指标。
  摘要[1145]  PDF
4568例孕妇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分析
  孟雁欣;孙东兰;于湄;杨玉秀;刘春苗;  2021,37(7):531-535
目的:对4568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突变携带者筛查,并对已明确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了解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变异携带率及SMA产前诊断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法及Sanger测序联合应用,对石家庄市第四医院4568例孕妇进行SMN1缺失/点突变检测,进行携带频率统计;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筛查并对双方均为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4568例孕妇共检出SMA患者3例,2例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1例患者检测出SMN1外显子杂合缺失,拷贝数"1",该患者同时检出SMN1点突变变异位点p.Q164X,临床诊断为"1+1型"SMA患者,发病率0.066%。(2)126例拷贝数异常携带者(SMN1杂合缺失/转换个体),84例为缺失携带者,含SMN1∶SMN 2=1∶1样本35例,SMN1∶SMN 2=1∶2样本49例。35例转换携带者SMN1转换成SM N 2基因,含SMN1∶SMN 2=1∶3样本32例,SMN1∶SMN 2=1∶4样本3例。7例携带者SMN1∶SMN 2=1∶0。(3)126例携带者配偶中25例同为携带者。(4)应用DHPLC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25例SMA高危胎儿行产前诊断。结果显示3例胎儿SMN1外显子7/8纯合缺失(SMA患者);1例胎儿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SMA携带者)。余胎儿检测未见SMN1拷贝数异常。Sanger测序1例胎儿携带p.Q164X点突变变异位点,余样本未见SMN异常。结论:本研究检出SMN1变异携带率高于中国南方地区报道,且在北方地区属高携带率地区。DHPLC联合Sanger检测技术可以完成SMA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二者联合应用对于优生优育、有效预防SMA胎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987]  PDF
胎盘血池与母胎结局关系研究
  唐琼;黎静;尹璐;钟梅;王云霞;  2021,37(7):536-540
目的:探讨胎盘血池的有无、血池的大小及血池的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筛选B超诊断胎盘血池孕妇142例为有胎盘血池组,随机选择同期无胎盘血池孕妇142例为无胎盘血池组。并根据不同标准将有胎盘血池组分为不同亚组:胎盘血池≥7 cm组(n=19)和胎盘血池<7 cm组(n=123);组1为孕中期小血池孕晚期小血池组(n=106)、组2为孕中期小血池孕晚期大血池组(n=15)、组3为孕中期大血池孕晚期小血池组(n=9)、组4为孕中期大血池孕晚期大血池组(n=12);组A为妊娠中期持续存在至妊娠晚期(n=35),组B为妊娠过程中未持续存在组(n=107);实质内组(n=97)和绒毛膜板下组(n=45),分析各组妊娠结局。结果:(1)有胎盘血池组中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转科、产后出血、胎盘粘连/植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胎盘血池组(P<0.05);(2)胎盘血池≥7 cm组中胎儿生长受限率显著高于胎盘血池<7 cm组(P=0.020),而转科率、胎盘粘连/植入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胎盘早剥、胎儿窘迫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持续大胎盘血池组(组4)中胎儿生长受限率显著高于无胎盘血池(n=142)组(P=0.0001);(4)组A中胎盘粘连/植入率显著高于组B(P=0.036);(5)实质内胎盘血池组中新生儿转科率显著高于绒毛膜板下组(P=0.006)。结论:胎儿生长受限不仅与胎盘血池的大小有关,更与大的胎盘血池存在的持续时间有关。而胎盘粘连/植入与胎盘血池的存在与否有关,且胎盘血池存在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胎盘粘连/植入的风险越高,而与血池的大小无明显关系。
  摘要[1042]  PDF
“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ACI模式在备孕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张海燕;顾华妍;任钧;王薇;秦茂;何丹;朱欣;吕虹洁;  2021,37(7):541-544
目的:探索"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风险评估、咨询和干预(ACI)模式对备孕夫妇孕前健康风险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6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参加孕前检查1500对备孕夫妇,按照已建立的中国育龄夫妇孕前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核心指标,筛出风险人群1770例。研究组用"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ACI模式干预,对照组仅进行诊间治疗及指导。半年后比较两组风险改善情况。结果:4种风险类型A、B、C、U类改善率分别为40.54%、86.57%、57.63%、70.78%,四类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69,P<0.05),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C、U类风险改善率分别为53.73%、64.66%、79.28%,明显高于对照组(27.38%、50.39%、6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类风险改善率(88.89%)与对照组(84.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结论:备孕人群对风险的认识仅停留在检出疾病上面,"互联网+"平台联合孕前ACI模式可提高备孕人群风险干预的效果。
  摘要[914]  PDF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卵巢交界性肿瘤61例临床研究
  李宁蔚;廖治;周飞;梅劼;  2021,37(7):545-550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的临床特征、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BO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7.66岁,67.21%的患者(4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癌抗原125(CA125)升高者占74.14%(43/58),糖链抗原19-9(CA19-9)升高者占38.18%(21/56),人附睾蛋白4(HE4)升高者占8.70%(2/23)。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27例,ⅠB期8例,ⅠC期18例,ⅡB期2例,Ⅲ期6例。病理类型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S-BOT)32例,交界性黏液性卵巢肿瘤(M-BOT)27例,交界性浆黏液性卵巢肿瘤2例。M-BOT患者CA19-9阳性率高于S-BOT者(60%vs 17.86%,P<0.05)。随访58例,9例复发,复发率15.52%。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FIGO分期、肿瘤累及卵巢范围、卵巢手术方式有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均不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5例患者术后尝试妊娠,17例成功妊娠并足月分娩,1例正在妊娠;卵巢囊肿剥除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单侧附件切除组(87.50%vs 64.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T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肿瘤标志物,诊断时多为早期,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手术方式首选附件切除术,早期BOT患者不推荐同时行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术后复发风险可接受,复发后可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摘要[988]  PDF
腹腔镜下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在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中的应用
  常欢;赵倩;海盼盼;韩冰;  2021,37(7):551-553
目的:探讨Ⅲ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患者行腹腔镜下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联合妊娠组织清除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Ⅲ型CSP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下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联合妊娠组织清除术(研究组)30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腹腔镜下妊娠组织清除术(对照组)36例,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下降百分比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月经复潮时间(37.20±5.01天vs 45.03±10.45天)、总住院费用(17905±1363元vs 25195±2130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vs 16.67%)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髂内动脉暂时阻断术联合瘢痕妊娠清除术具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无射线损伤、不增加手术时间等优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摘要[965]  PDF
腹腔镜下阴道残端高位骶韧带悬吊与腹壁悬吊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疗效比较
  朱翔翡;杜文升;陆晓媛;魏敏;  2021,37(7):554-55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与腹壁悬吊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疗效比较。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腹腔镜下阴道残端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研究组)60例与腹腔镜下阴道残端腹壁悬吊术(对照组)60例治疗的中盆腔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120例均为中盆腔缺陷为主且Ⅱ~Ⅲ度,年龄分别40~75岁,均为子宫脱垂初次手术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2个月生活满意度随访,主观疗效评价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结果:研究组术后手术总体主观满意率达96.67%(58/60),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分别为93.55±9.95 min、40.13±14.35 ml、12719.13±773.96元;对照组术后手术总体主观满意率达88.33%(53/60),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分别为104.42±16.25 min、83.67±11.64 ml、14890.18±770.80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阴道残端高位骶韧带悬吊与阴道残端腹壁悬吊术对中盆腔缺陷疗效明显,因阴道残端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较阴道残端腹壁悬吊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费用低及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1123]  PDF

短篇报道

子宫肌壁夹层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1例
  徐巧;周玮;  2021,37(7):557-558
<正>1病历摘要患者,36岁,因孕36+5周,下腹胀痛10+小时于2020年8月17日11时54分入院。4天前转至本院产前检查,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前壁附着,下缘覆盖子宫颈内口,入院前10+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无阴道流血,自行观察未就诊,此后自觉下腹胀痛明显,进行性加重,伴头晕、心慌、胸闷,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阴道流血、流液,自感胎动正常,急诊以"中央性前置胎盘不伴出血,臀位,妊娠36+5周G5P0左骶前先兆临产,高龄初产"收入院。
  摘要[1103]  PDF
子宫内膜去除-输卵管绝育术后综合征1例张奇;杨保军;刘钰;冯力民;559-560
  张奇;杨保军;刘钰;冯力民;  2021,37(7):559-560
<正>1 临床资料患者,46岁,因子宫内膜剥除术后4年,下腹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18年5月18日入北京天坛医院。8年前因异常子宫出血于我院行宫腔镜检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及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同时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电切术;5年前再次因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检查提示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我院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除;4年前患者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壁间肌瘤,并出现经期缩短的症状。考虑患者无生育需求,
  摘要[1113]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